连日来,武汉入列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这一消息,成为江城各界热议的中心话题,并持续发酵。昨日,作为创业创新最活跃人群的企业家们有话要说。
这些企业家们,有知名上市公司的当家人,有制定本行业标准和规范的行业翘楚,也有新兴行业的生力军。他们围绕探索激发创新者动力和活力的有效举措、探索深化开放创新的有效模式等问题,或找“痛点”或建言献策,拳拳之心,令人感佩。
有的企业家认为,激发创新最有效的动力和活力还是市场化,呼吁把科技立项的权利还给市场;有的指出,要激发创新者动力和活力,就要打造创新要素集聚区,建设创新要素大市场如创业集市、创业产品展示、体验区等,营造浓厚持久的创业文化氛围,建设自己有品牌知名度的创业学院,扩大创业影响力,打造知名创业品牌。
关于探索深化开放创新的有效模式,企业家们建议:一是要营造良好的人才创新环境,用好用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一金字招牌,实施更加积极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打破创新人才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二是在日益全球化的开放式创新环境中,充分利用全球科技成果,开展更高层次的国际创新合作。
如何共享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机遇?企业家们给出的答案是:企业的影响力是城市影响力的一部分,我们愿与城市结成奋斗共同体,助推武汉成就梦想。
把科技立项的权利还给市场
华工科技总裁闵大勇:
武汉被列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一个重要的试验任务,就是探索激发创新者动力和活力的有效举措,这里有一个科技成果如何转化的问题。现实中,经常出现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不足,造成转化“阻塞”的现象,这折射出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在转化过程中还存在行政干预,比如,我们的科技立项目前还由政府确定,但是科技创新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复杂性,政府应将这项权利让渡于市场;
二是一些制度缺陷导致科技成果缺乏实用性、前瞻性,长期以来,高校、科研院所存在的“跟着课题走、围着经费转”的科研方式,使得科技工作者无法将精力集中在本领域的前沿发展,鲜有考虑成果是否与市场契合,最终导致无效性产出。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这一思想也应充分贯穿到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制度中,让科技成果更接“地气”。
如何探索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
首先,无论何种创新方式,源头都在人才,人才是用“脚”来投票的,哪里的创新环境好,他就愿意在那发展。政府要建好环境、搭好平台,做好服务,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形成有机发展的产业集群,从而吸引人才、机构来此创新合作。
其次,对企业来说,必须对自身研发能力有清醒的认知,对行业发展有清晰的预判,构建适合自己的开放式创新体系。小米就是开放式创新的典范,他们通过与用户的高频互动,提升了产品价值。
华工科技是立足于武汉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在传感器、光通信器件、物联科技、激光先进制造装备等方面向高端、服务型制造转型,并构建工业互联网生态圈。
唯有科技创新,企业才能成就产业宏图,也只有产业创新,武汉才能践行城市梦想,我们愿意通过推动制造业升级,推动武汉实现梦想。
建创业学院
树创业品牌
光谷创业咖啡执行总经理宣洁:
目前,武汉创新环境的“痛点”:缺少整片交通便利、环境较好、生活成本较低,集创业投资、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天使投资于一体的专门针对初创型团队创业孵化的地方,目前光谷创业咖啡创新型孵化器分布在光谷资本大厦、金融港、光谷软件园、SBI创业街、汉口青少年宫等地共计20000多平方米,还是满足不了越来越多要求提供创业交流平台、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和天使投资一条龙专业服务的初创型创业团队。
我认为,要激发创新者动力和活力,就要聚集创新要素,打造创新要素集聚区,建设创新要素大市场如创业集市、创业产品展示、体验区等,营造浓厚持久的创业文化氛围,建设自己有品牌知名度的创业学院,扩大创业影响力,打造知名创业品牌。
在探索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有效途径方面,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革科技成果的分享机制。现有的机制基本上是谁投资谁享有成果,这种机制只看重投资,而基本忽略了智力投资者的权利。二是给国有体制的科技人才身份松绑。允许国有体制身份的科技人才在保留国有身份的同时办自己的企业,把研发成果通过自己的努力转化成产品。第三,也是更重要的,政府推动并以财政资金作为母基金大力倡导成立天使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以市场标准和力量大力扶持创业企业。起源于美国硅谷的风投制度经过近50年的发展,日臻成熟,它带来了美国科技和科技企业的持续繁荣。目前在公司注册、人才引进、户籍落地等方面还存在很多政府制度限制,围绕着风投制度要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创新。
武汉芯动科技有限公司CEO敖海:
武汉获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认为,武汉最重要的,还是要营造创新创业的优越环境和文化氛围。
政府要加强创新的政策环境建设,给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国内企业发展营造创业创新的优越环境,给他们创新的土壤,创新的气氛和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这种环境、这种土壤,往往就是一种氛围。自己曾在美国硅谷担任工程师协会负责人,硅谷有许多大学很多开放的场所,可以经常举行各种类型的行业交流活动,参与者可以在其中找到创业伙伴,创新创业者之间、创业者与投资者之间都可以通过交流活动有所收获。硅谷的创新创造支撑体系、环境氛围也非常成熟,创业者可以找到各种创业资源,包括项目、风投、人才、法律支持、企业管理咨询等配套服务。
武汉目前还缺乏这样的场所和活动,建议武汉的一些大学可以开放一些固定的交流场所,政府提供类似“创业咖啡厅”的非商业性场所,让创新创业者可以学习、交换、磨练、碰撞。另外多举办支持创新创业的公共服务活动。创业者的奇思妙想,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跟用户对接,也可以通过创新创业大赛让创业投资机构参与,让市场来配置资源。
鼓励创客秀软肋而不是秀肌肉
武汉去创吧创始人严重捷:
武汉在创新环境方面,缺少可以真实展示自我的舞台,我们需要鼓励更多的人去秀软肋,而不是秀肌肉。以经常看到的各种大赛为例,台上的都在说“我多牛”,台下的总在说“你好逊”,这更像是一个PK台,而不是一个合作的生态环境,这样的沟通效率是非常低的,也是不利于创新创业伙伴去汲取众人智慧、资源和力量快速成长的。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台上的说“我做得还不够好”,台下的说“你可以再这样试试”,这才是一个众智、众筹、众包的氛围。去创吧与启明星空两家国家级创新型孵化器在上周六就在这方面做了一场尝试,为有作品的创客伙伴们打造了一个秀软肋的舞台,效果非常好。
在探索激发创新者行动和活力方面,我建议在推出的举措中,更多地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人的天性是“做自己”,只有在“做自己”的时候,才会激发一个人的最大的潜力和最大的投入。而引导一个创新者“做自己”,更多的不是规定动作,而是提供更多的信息的民主化、工具的民主化、社群的主题化。
硅谷的崛起来源于三个创新:创新的文化、创新的金融、创新的科技。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需要时间磨练,而文化的创新可以拿来主义“+”本地特色。例如我们比较认同的在美国有10年历史,在深圳有4年历史的MakerFaire(“创客集市”)创客文化就在很大力度上推动了美国和深圳的科技创新,类似这样的文化就可以引入到武汉来,在本地进行孕育和传播,以文化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创新创业伙伴参与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如何探索深化开放创新的有效模式,我认为支持原生态的创新服务平台是有效的模式之一。事是靠人做的,开放创新,是需要靠一帮内心深处就有着开放心态的人来做。例如在政府政策还没有出台前,就有一帮草根们在做着创客空间、众创空间的事情,他们是从内心中想做这件事情的,也是最有开放心态的一拨人群,他们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武汉开放式创新创业环境的打造。
政府引导倒逼本土投资机构改革
超级玩家董事长朱学宝:
激发创新最有效的动力和活力还是市场化。创业的人也有很多种,有的是为了改善生活,有的是为了自己理想,创业者如何创新与创新程度决定了他们在市场中的位置,市场自己就会引导,龙头企业只会在有理想和格局的人手里诞生。
另外就是在国内普遍存在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因为保护不够和维权难度大很影响企业或个人的创新动力。企业的知识产权如何事前保护,产生不良影响和损失后政府如何为企业进行维权,政府要拿出具体政策,完全依靠企业去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很难。以我们公司为例,超级玩家是一个典型的互联网企业,因为知识产权造成的损失和受过的伤不少,我们也去努力过,但效果不好。
武汉要做好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我认为机会多半在上市公司和政府。湖北地区很多的投资机构不成熟,捡便宜、压榨企业的心态比较明显。现在社会资本大量集中在上市公司手中,特别是A股的上市公司,而且它们有非常积极的动机寻找外部资源改变自身企业的发展状况。政府肯定是想推动科技产业发展的,但政府的资本相对不如企业灵活,所以政府要利用好自己的各种资源来引导抓好上市公司的资本。这反过来还会倒逼本土的投资机构改革,也会吸引北上广的投资机构来跟风,想方设法让资本在武汉从稀缺变成过剩,这样才会让武汉的科技产业实现量的变化,最终走向质变。
深化开放创新的有效模式,就是在市场化的道路上坚定走下去,如果有的地方力量不够,就坚定用政府手中的筹码强力推一把,让它走到市场化的道路上去。
众筹让创业梦想照进现实
武汉土城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良文:
大众创业,更多的是草根创业人。说实在点,现实的路演、项目推介会无法激发普通百姓创新创业的力量,专业投资人只挑优秀高回报项目,草根创业人还是没有好的舞台;另一方面,众筹可以让创业的梦想照进现实,通俗来讲,就是大家一起凑份子,通过众筹满足资金,通过众筹找到好的人才,通过众筹找到合伙人,显然,需要一个为百姓众筹服务的专业开放舞台。
如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视为推动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新引擎,除了经济的意义,它还唤醒了很多人心中的创业梦想。
让更多人低门槛参与,这种参与能够圆更多人的创业梦。对于项目发起人来说,选择众筹,不仅仅解决资金问题,还最大可能地接触到各式各样的凑份子人,特别是志同道合者。当更多的人以消费者的身份参与众筹,它带动的是按需生产。
如今在国内,众筹还属于起步阶段,万众创新通过众筹是最好的捷径,一个项目能够得到热捧是好事,不管最终成败与否,这样的尝试应该多多益善。因为参与的人越多,众筹普及的可能性就越高,大众创业的机会越多、成功可能越大。
资金到位,目标明确,众心拳拳。就像大幕开启前,三通锣鼓罢,不管是当事人还是围观者,都充满了期待,武汉需要这样的创业环境,政府应该搭建这样的舞台。
激发创新,不是搞路演能解决的,电视、网络、报刊应该做专门版面推介创新项目,组织众筹活动,通过筹人、筹团队、筹钱、筹社会资源,项目也能有效推出去了。
建言>>>
人才仍是创新环境痛点
稳住“高精尖”还要关注“夹心层”
湖北微模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陈友斌:
人才是最重要的创新力量。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需要怎样的人才与之匹配?我们认为,要培养和引进各类创新创业人才,聚焦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市场,也要破除体制机制瓶颈,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
武汉虽坐拥几十所高校,百余所科研机构,但优秀人才流失状况仍较为严重。外流人才的学历高、范围广、年轻化趋势明显。造成人才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相关政策执行落实不到位、优秀企业较少等是主要原因。
自己在汉创业后,曾与多位多家企业创业者交流,不论是大型骨干企业、还是中小微企业,普遍反映的一大问题是人才问题,比如难以引进“高精尖”人才、人才流失等。
近年来,武汉通过“千人计划”等政策引进了不少高端创新人才,但远远不够,大环境做好了,很多人才是愿意来汉发展的。
针对如何留住人才的建议,我们认为是四个字——“安居乐业”。目前武汉对留住博士后等人才给予政府补贴的政策非常好,企业留住这类人才有了政府的支持。希望政府人才政策要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本土人才、创业人才的支持,在户口、居住等方面提供政策扶持。此外还要更加关注“夹心层”人才,现在对高层次人才关注度很高,但如果能进一步加大留住应届大学毕业生、硕士生等人才的力度,武汉的人力资本就更加强大了。
锐科光纤副董事长闫大鹏:
创新性人才不足,是技术创新面临的最普遍问题。
很多企业都有这种体会:创新性人才难招、难留。海外顶尖的创新性人才好不容易回国就业,几年后,研究成果就渐渐和国外拉开差距。原因是,国内的创新土壤及研发条件与国外相比,毕竟还是存在明显的差距,不利于创新工作的开展。
在户口迁移、子女入学、就医、社保、住房等方面,创新性人才存在许多困难,导致企业招人难、留人难。我建议,武汉应采取多种措施,激发创新者动力和活力。多方面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专家,以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激励政策是创新驱动的动力,主要包括股权激励和设立技术创新奖,这些激励政策可以有力地激发技术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不仅使公司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推出新产品,而且使产品品质达到国际一流的水平。
企业的影响力是城市影响力的一部分,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创新,助力武汉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武汉奇米网络科技副总裁王方:
人才问题仍是武汉创新环境的“痛点”。创新最重要的基础是人才,作为中国高等教育重镇的武汉,在校大学生超过百万,但大部分毕业生却流向沿海城市和一线大城市,人才流失的现象亟待认真解决,武汉在人才和高等教育优势转化为成果研发优势方面任重道远。
在探索激发创新者动力和活力举措上,首先,优化政务环境,继续转变政府职能,努力为创新创业提供良好服务,比如降低准入门槛、放宽企业注册资本登记条件等,在此基础上,搭建更多众创空间,建立天使基金和种子基金,通过市场化运作,为初创成果提供评估、检测、收购等专业服务,为创新创业提供保障。其次,支持科研人员、高校教师、大学生等创新创业,继续深入实施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改革,鼓励科技人员走出“围墙”。在企业层面,完善创新成果奖励制度,积极推行股权激励,培养创新氛围。在社会层面,鼓励社会力量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氛围。
借助互联网开创新的商业模式
武汉百富兴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屈鸿鹏: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方案中提出,要探索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这对互联网行业创新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互联网时代创新的含义,不仅仅是某种跨越式的技术,而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商业模式。依托互联网的催化作用,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正形成多个新的爆发点:其一是诞生了越来越多新型的平台企业;其二是培育亿级交易收入、百亿级交易流量的高地。
网站首页 平台简介 服务范围 合作伙伴 联系我们 |
主办单位:湖北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徐东大街338号中小企业服务大楼3楼 邮箱: 邮编:430077 鄂ICP备13003460号-3 |